创新药之春

2023-07-02 13:47:08    来源:雪球网

行业寒冬。对于国内创新药行业来说,这个词延续差不多两年时间了。

自从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以来,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投资热情断崖式下跌,作为需要持续投入的创新药公司,无论一级二级很难再以一个好的价格融到钱了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一个有着巨大容量和未来前景行业的发展,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可是,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,“行业寒冬”几乎一定和“资本寒冬”完全挂钩,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,终究是靠其市场生态的内生力量,还是说这个行业压根就只是依附在资本之上的一件外衣?

国内医药行业有的是钱,可是掌握着医药行业最多的钱的二级市场基金经理们,此前宁肯配CXO,原料药,医药商业,中药,甚至新能源,都不愿意配创新药……

所以,“行业寒冬”,是因为缺少资本吗?是因为市场缺乏流动性吗?恰恰相反,医药基金的配置都能外溢到新能源,你还能说这个行业缺钱???

所以,医药行业最不缺的就是资本的关注,那么所谓行业寒冬,美元加息只是资本不投创新药的其中一个外因而已。那么,根本原因是啥?

根本原因就是:

过去几年,无论一级二级,资本给了百济神州,信达生物,君实生物这些家公司这么多钱,恒瑞每年自己也投那么多钱,这些照理说在行业中最有钱的公司,且覆盖了最优的行业资源的公司,花了这么长的时间,产品都做到上市几年了,成长非常缓慢,一直在亏巨额的钱,无法证明自身能够能赚钱,能赚大钱,也无法向市场坚定地证明,未来某个节点开始能开始赚大钱。

他们证明了卖出一款药卖三十亿的销售额,可能要花四十亿的销售费用;证明了PD1国外一家公司能卖两百亿美金,而国内若干公司加在一起使出了洪荒之力,却只能花上百亿的成本卖出一百亿人民币的销售额;证明了每年花几十亿的研发费用,一到FDA那里就被打得灰头土脸,证明了一年五十亿美金销售收入的超级重磅药物,或许只是医药公众号文章里面大洋彼岸的童话故事。

“销售费用一降,药就卖不动,份额就会掉”……,这是什么地狱模式……

“这公司,一年十亿营收就不错了。”“一年二十亿销售,这款药已经大得不得了了。”……这是我在和国内医药基金的研究员们交流时,最常听到的话。NM……一年二十亿就算很大……这就像是压垮信仰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……那么创新药还有个P的投资价值……

同样是带金销售,靠买量投流促销的话,我去买一年做到几百亿销售额,几十亿利润的三七互娱不香吗?同样为了抢份额,我去买单位经济模型更好的瑞幸咖啡不香吗?同样是销售驱动,酸菜比鱼好吃,我去买九毛九(太二酸菜鱼)不香吗?如果为了博高增长,我去买两年时间营收从十亿干到两百亿,再过两年五百亿的德方纳米和湖南裕能不香吗?一级为啥都投新能源?磷酸锰铁锂,POE胶膜,复合集流体,硬碳硅碳负极,层状氧化物,研究跟踪起来又简单,上市又容易,哪个不是妥妥的高成长???

投资人不担心研发时间长,研发投入高,研发风险大,投资人在意的是,通过这么长的时间,冒着这么高的风险,投入这么大,真正把产品做出来了,赚到的却是卖白菜的钱……

这才是最无法直视的真相。

因此资本,尤其是国内资本,很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:“创新药根本就不是一个好行业。至少国内的创新药不是………那么出海呢?出海只有百济目前做到了,可百济砸了多少钱?怎么可能有下一个百济?………行业中几百亿上千亿市值的公司看起来都那么脆弱,更不要说是那些几十亿市值的小公司……”

不是不爱,爱太多次,被伤太多次,看到了太多的“真相”,就很难再爱了。

行业寒冬,本源不是缺钱,而是投资人对行业看不到任何希望,看不到通向光明前景的路径在何方……

行业寒冬还有多久?美元进入新的降息见顶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吗?难道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可以继续融钱续命,开启新的一轮博傻???

就算是最有信仰的投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问一句:

行业还能有春天吗?春天多久来?春天在哪里?

突然想起来了黄庭坚的一首《清平乐》:

“春归何处,寂寞无行路。若有人知春去处,唤取归来同住。春去踪迹谁知?除非问取黄鹂,百啭无人能解,因风飞过蔷薇。”

其实,都到了能问取黄鹂的时候,春天已经在不经意间到来了。

创新药是不是黄金赛道?是的。

黄金赛道,是由一批资本效率非常高的黄金赛车同台竞逐所定义的,而不是牛车,马车,拖拉机所定义的。当牛车马车压在前排占据着F1赛道,让赛道泥泞不堪时,观众的眼中只有这些牛车马车,这不是方程式赛车比赛,是牛车马车比赛……

当牛车马车抛锚了,检修了,赛道顺势清理清理了,赛车就跑出来了,然后,就再没人看牛车马车了……

“何处望神州,满眼风光北固楼,千古兴亡多少事,悠悠,不尽长江滚滚流。年少万兜鍪,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

创新药的春天,一轮新的周期,将是由一批新的时代英雄所带来的。

创新药的春天,将是由一批创新药biotech跑出了一条路径,向市场证明依靠自己是可以实现数十亿级别大规模盈利开始的。

他们,将作为行业的代言者,向资本市场证明和发声,证明创新药行业的投资价值。

1.传奇生物——中国市值最先到达千亿,且最快能实现数十亿规模盈利的biotech。

传奇生物未必是春天里盛开的花,它更像是腊月寒梅,在冬日无尽的萧瑟中,绽放着生机盎然。传奇生物的成功难于复制,它更像是来自于一个极段窗口期当中,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同频共振。

传奇生物不在于说过去五年它做对了什么,而在于2017年的那场石破天惊和双向奔赴,成就了传奇生物。

西达基奥伦赛,是国内公司上市的药物中,预测峰值最高的品种,根据强生给出的指引,预计峰值将达到50亿美元。

同样是强生引入的品种,同样是MM(多发性骨髓瘤),CD38达雷妥尤单抗是强生2022年贡献营收第二高的产品管线,年销售80亿美元(仅次于乌司奴单抗)未来成为百亿大品种是定局。而这款药的开发者,也是国际最著名的抗体药物研发公司Genmab,Genmab作为一家平台级公司,开发出了百亿美元的品种,且还有多个成熟管线,市值差不多人民币两千亿,而传奇生物产品也才刚上市,为啥在不存在A股稀缺性定价的情况下,市值能达到Genmab的一半?

核心原因只有一个,传奇生物在2017年和强生的那场BD交易中,除了获得了3.5亿美元的头款,更重要的是签下了全球市场开发的50:50合作分成(大中华区传奇70强生30),这打开了超大的利润想象空间,而Genmab和强生就CD38 Dara的分成只有10%多,纵然Dara能卖到了百亿美元,Genmab也获得了不菲的分成,然而相比传奇的55分成,最终收益少了很多。好药不易,这款药不仅强生拿走了绝对大头,同时强生更是借此奠定了自己在多发性骨髓瘤当中的地位,一口气从硼替佐米,到CD38单抗,到皮下注射,到BCMA双抗,再到Cart,强生完成了在MM上从前线到后线的BIC全覆盖。MM彻底将肿瘤慢病化,病人长期用药,这个适应症每年会给强生贡献100-150亿美元级别的营收。

而传奇生物这场55分成的BD,正好是基于ASCO2017那场天地初开般的仅仅是临床一期的口头报告,与强生布局MM战略决心的高度同频共振,使得一家中国的小公司能够和国际巨头平起平坐分一块超大的蛋糕。

传奇当时没有优先把钱放在更高的优先级,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广大的未来,这个五年前的坚持谈下55分成的战略选择,支撑起了传奇今天的千亿市值。

传奇年花费二十到三十亿人民币,西达基奥伦赛卖到多少能盈亏平衡?若一年卖到三十亿美元的时候呢?若一年卖到50亿美元的时候呢?

国际化怎么赚大钱?百济目前给不出,至少传奇能够给一个参考答案。

传奇作为一家单一管线型公司,靠产品说话,这个产品能够改变一个大适应症的治疗格局,成为所在靶点或机制的BIC,与国际巨头达成了极好的交易条件,且最终通过了FDA的审批,高成长高利润的通道自然就开启。

2.云顶新耀——国内市场创新药License in模式不行?“不是License in不行,是你的不行。”

传奇生物是一个国内药企做出了改变适应症治疗格局的BIC,然后通过License out走向全球市场,成功推进全球临床到FDA审批上市到全球销售,能通过和巨头的销售分成赚到大钱的模式。

而中国市场药价再怎么不济,但也是一个全球第二大的单一医药消费市场啊,且是消费额逐年提升,是一个整体有α的巨大且增量的市场啊。

把国际上的好药引入到国内销售,是不是一个好模式?当然是!不过得加上若干个前提,买不买得到,什么价格买,能不能成药,卖不卖得起来。

相比License out海外巨头合作然后跨越盈亏平衡线开始持续赚大钱,而License in的成功案例智飞生物,且不论发展后劲如何,通过从2012年开始和默沙东的宫颈癌疫苗中国区独家代理合作,也做到了几十亿净利润撑起了千亿市值。

License in是会付出前期成本,包括首付款,研发里程碑,注册里程碑,销售里程碑,而初期的注册费用,销售推广费用也要承担,销量爬坡的盈亏平衡点远远高于自研产品,因此biotech很难在初期有足够的能量和资金,建一个很大的团队,扛到产品进入到盈利阶段的中后期。

因此对于biotech来说,License in模式起盘的关键点在于:能不能引入到一个爆品,在单一适应症上实现国内市场的快速放量,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进行集中性的投放,就能把销售额快速拉起来。在一个比较大的销售额基础上,跨越盈亏平衡,进入规模盈利阶段,进而支撑其它产品管线的开发。

能不能引入一个药,成为国内市场的大品种?就像智飞引入默沙东的宫颈癌疫苗那样。

中国市场不是没有医药消费能力,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一样,需要的是能够改变临床格局的好药,需要的是能让病人深度获益的BIC,把全球的BIC大品种引入到中国市场销售,拥有独家的标签和定价权,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好生意?

司美格鲁肽和替尔帕肽当然好,奥希替尼也很好,DS8201也很好,都是BIC,不用想都知道市场巨大,在中国市场销售肯定也能赚大钱,可是,你买得到吗?能License in得到吗?

恒瑞石药有钱吗?好像相比国内biotech是有一些钱,但他们拿出所有现金来买一个上面任何一个药的中国区销售权益,买得到吗?

License in一个全球重磅?如何做到?

这就像多特蒙德如何当初花2000万欧从萨尔茨堡红牛引入了哈兰德,就像本菲卡2022年几乎贴近账户上限花了4420万欧元签下了恩佐-费尔南德斯。当初能够掏得出这些转会费的,全球至少有不下50家俱乐部。在充满不确定时买入,帮助其打出身价,将不确定变成确定。

License in模式就是俱乐部买人,自研模式就是自家青训,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资产获取模式。而真正决定一家企业价值的,是所持有的权益资产的质量,资产随着时间进展是在大幅提升还是在大幅缩水,就这么简单。

多特蒙德签下哈兰德以后,哈兰德成为了五大联赛射手王,本菲卡签下恩佐费尔南德斯以后,恩佐作为阿根廷主力后腰参加了卡塔尔世界杯获得了冠军,所以世界杯后切尔西直接开出了1.2亿欧买下了恩佐。

从企业资产经营的角度看,我认为云顶新耀是在国内license in模式下几乎做到了所能做到的一切。

当初Trodevly买入以后,吉利德完成了天价并购,后续随着更好的ADC暂露头角资产有缩水隐忧推动国内商业化风险巨大的情况下,完成了退货交易,顺便赚了一大笔。

而Nefecon的后期临床数据和igA肾病管线整体价值提升的高歌猛进,就像是恩佐代表阿根廷在世界杯赛场上不断打出高身价的表现,Etrasimod等也在始终为公司的管线阵容带来新的预期。

license in和自研并非对立,好的license in,买的就是一个全球层面都具有的创新价值,买的是能对具体适应症能够改变临床格局的产品,买的是BIC,买的是引入以后通过自身及合作伙伴的持续开发,能够持续打出更高身价。

好的license in的交易,都是在产品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完成的,只有这时候,交易价格才低,才买得到。云顶、再鼎的优质管线都是如此。

就像再鼎医药给出了2025年左右实现盈利的指引一样,Nefecon在国内销售放量的进度值得重点跟进,若能够带来更加明确的销量指引,相信云顶也能凭借引入管线的推进和表现,由一家biotech进入规模盈利。

3.康方生物——最快依靠自研+国内市场就能跑通商业模式的biopharma

(持续更新中)

$云顶新耀-B(01952)$ $亚盛医药-B(06855)$ $康方生物(09926)$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激情漂流享清凉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 关闭

X 关闭